当前位置:福建文化记忆>福建春节>文章
壁洲,一个藏在青山绿水间的古村落,位于连城莒溪乡。明代永隆桥、文昌阁、妈祖庙, 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壁洲三宝‘’。这里沿袭百年的游灯习俗,是我见过的最美风景。烟花绽放的夜空,敲锣打鼓的小孩,溪边的廊桥花灯,连同水中的倒影,仿佛穿越古今,一梦千年。
福建连城‘’姑田游大龙‘’声势浩大,蔚为壮观,堪称是客家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今年,客家元宵节庆的‘’压轴大戏”----‘’姑田游大龙‘’在淅沥沥的春雨中畅游乡野 ,给这春添上了浓郁的水墨色彩,而雨中观龙却又是另一种浪漫。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朽旋律《采茶灯》源于龙岩苏坂美山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农村广播》栏目曾采用《采茶灯》作为开场曲十三年。 其优美的旋律为海内外人们所吟唱。春节期间,福建春节纪录片摄制组走进美山,与偶遇的波兰记者共同纪录下了采茶灯故乡的民俗和传统音乐的故事。
闹春田”迎丰年,每年正月十二,长汀童坊镇举林村格外热闹——抬神、闹春、放鞭炮、踩水田、甩泥巴……“闹春田”开始了! 通过这番戏闹,唤醒沉睡的大地,迎接春耕的到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你真是只好猪,吃得多多的,拿头名,为咋家争光。”闽南长泰山重村薛氏家一辈子才轮到一次机会喂养“天公猪”,为了争得正月初八一晚的风光,阿婆心甘情愿忙上1年时间,精心喂养,望猪成才,在比赛中中状元。盛大的山村赛大猪祈丰年民俗你见过吗?
除夕过后,城里年味逐渐淡去,在闽西客家,精彩才刚刚开始。芷溪老杨家在准备上演“纸包火”的奇迹。在老江眼中,只有北团拔龙才够刺激。走古事,出七棚,等待大咖出现。芋仔粄,不管客人认识与否,都能尝到兰姨的好手艺。《乡村狂欢节》纪录闽西客家元宵民俗。
正月十五,寿宁犀溪,如果您看到谁家房前竖有悬挂七个灯笼的毛竹,意味这户人家在过去的一年中添丁。客人前往道贺,并燃放爆竹,主人也燃放鞭炮以示回应。贺客络绎不绝,直至下半夜。最开心的,莫过于孩童,他们走街串巷到各家,主人热情赠予各种零食,欢乐劲简直胜过儿童节!
在寿宁县南阳镇,“元宵福”民俗活动每年上演,费用开支皆由村民自愿捐款,活动帮工皆由村民自愿服务。吉祥馒头绝对是抢眼的角色,从正月初十到十五,一百多位宗亲,用一百多袋糯米粉和粘米粉,历经十道工序,制作十万个馒头。宗族和睦,南阳馒头的特别或许就是这个味儿。
您见过这么放鞭炮吗?在连城新泉百姓的眼中,鞭炮只有用烧才够劲。春节,村民们将数万响的鞭炮,用门板作垫,圈围成三角旗状,悬挂在屋前空坪,火苗触及引信,一声巨响,刹时火光冲天,蘑菇云升起,类似核武爆炸。这一传统,沿袭至今,苏区百姓就是这么任性!
今天是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按照福州民俗,今祭荤灶、明祭素灶,送走灶王爷后,大年的序幕就算正式拉开。鼓西路,三坊七巷,火红的灯笼,吉祥的福字,喜庆的春联……羊年年味扑面而来。
连城河源十三坊游公太客家民俗活动,每年由十三个村庄轮流迎“公太”。年前各家各户就开始制作花车、马车、彩车,无数的彩旗,一把把神铳,一排排标语,一列列十番乐队,准时集结在指定地点,进行游行活动,几公里长的道路被围个水泄不通。这种民俗活动由村民自发完成,不受官方行政体制约束。
正月二十四,福建宁化县木活字传人之一‘’文斋堂‘’邹建宁,历时近一年,完成了李畬村江夏郡黄氏十二修族谱刷印。福建文化记忆摄制组完整纪录下了修谱、游谱、发谱过程。宁化木活字印刷术,堪称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
莆田特有的贴“白头联”习俗,即在红纸春联顶头贴一小段白纸,也与抗倭有关。莆田正月初二为“探亡日”,每家都贴上纪念亡者的绿联,但在初四“做大岁”,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在刚贴过的绿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将绿联露出一截,约10厘米,用来表示心有余哀。从此以后,莆田地区在春节时,便流行贴绿额春联的风俗。每年春节前夕,各家商店里就会卖这种绿头联,直至“文革”后期,为了增产节约,把浅绿的联头变成白联头,10厘米长的浅绿色也变成4厘米长白色,这样印刷厂就省工减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