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媒体宣传互动区线下展厅

当前位置:福建文化记忆>福建地方戏>文章

三角戏

  三角戏又名三子戏、三小戏,因为一般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色而得名,曾被誉为“全国地方戏剧一枝花”、“地方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流传于福建的邵武、光泽、泰宁、建宁一带,其中以邵武三角戏为代表,是当地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种。邵武三角戏大约在清康熙乾隆年间从江西传入,民间的三角戏大多演小戏,戏班组成人数不固定:除小生、小花(丑)、花旦之外,可能还有青衣、老生,乐队二到三人而已。没有净行。小戏则比较多:比如《卖花线》《磨豆腐》《下南京》等。其表演特色十分鲜明,丑角(小花)走矮步、转身、跳步、舞扇花、舞腰带,多背台出场。演员台位是呈三角形不断变换。演员表演质朴接近生活,发挥自由。每逢岁时节令或祠庙供奉的神祗诞日、忌日都会请戏班前来演出,有时甚至一个地方要连续演好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