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宣传互动区线下展厅

VIDEO 三十集大型电视专题片

侨批

  是海外华侨汇寄至国内侨眷的“银信”,它融合了平安书信与赡养汇款的双重功能,是一种特殊的邮传载体。“批”是福建方言对书信的称呼。华侨先辈为生活所逼到海外谋生,他们克勤克俭,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寄回家乡。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它见证了华侨的血汗创业经历,更寄托着浓浓的思亲之情!

第一集 《昙石山》 31,650

 

  被称为"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的昙石山文化遗址,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距今已有4000~5500年。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连接闽台两省的昙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摇篮和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它的出现,惊现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昙石山文化遗址出土有六件堪称"中华之最"的文物。

第二集 《五代闽国墓葬考古遗址及出土文物》 31,650

 

  位于福州新店战坂莲花峰下的刘华墓,是王审知夫妇墓之外,保存相对完整的少数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王族墓葬之一。刘华墓是其与闽王王延钧的合葬墓,因此是一座王陵。作为闽国统治阶层的王氏家族,其御用陶瓷一般是高档的产品,除本地出产外,还从国内其他地区乃至海外输入。

第三集 《怀安窑》 31,650

 

  1982年夏天,福建省博物院对怀安窑遗址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分别找到了刻有"大同三年"(南朝梁,公元537 年)字样的垫柱残片和一块刻有"贞元"(唐德宗,公元785 年至805 年)字样的垫柱片,确定了窑址的分期和断代。这次发掘说明,怀安窑烧造的鼎盛期持续了200多年。

第四集 《马球场遗址考古遗址及出土文物》 31,650

 

  1958 年,福州市区八一七路北端修建鼓屏路时,于路东侧发掘出一块严重断残的两面镌刻文字的石碑。现藏于福建博物院的这块《球场山亭记》残碑的碑文记载:唐宪宗元和八年,担任福州刺史的裴次元,选择州城东部靠近兵营的地方重新建筑一个大型马球场。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时代,也是封建社会中一个较为稳定、发达的中兴时期。

第五集 《福船制作技艺》 31,650

 

  福船是中国古代海船中的一种船型,是中国"四大古船"之一,为中国古代著名海船船型。福船是福建、浙江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福船作为我国古代的四大船型之一,以其底部结构呈尖形、小方头宽、尾肥大而方正和七星伴月"保寿孔"、水密舱装置、铁钉钉合和桐油灰塞缝以及"十二生肖"暗示标记等独特技艺,而别于其它三种船型。

第六集 《长乐太平港》 31,650

 

  长乐是有史记载以来,中国最早的造船地点,它的前身原名吴航头,与春秋吴王、三国吴主在此造战舰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也因此而得名。它前身只是一个两吴的造船基地,从吴航头到河阳港转变,由海上丝绸之路拉开序幕。太平港原名吴航头,别名河阳港,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为祈求往返航行的太平安顺,将此地奏改为"太平港",沿袭至今。

第七集 《马尾罗星塔》 31,650

 

  罗星塔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是国际公认的航标,是闽江门户标志,有"中国塔"之誉。登临塔顶,江岸两旁的古炮台尽在眼底,可遥望当年烟火弥漫的中法马江海战的古战场,可远眺昭忠祠凭吊为国捐躯的先烈。据《闽都记》载,罗星塔为宋朝岭南(今广东)柳七娘所建。相传七娘原是李氏女嫁给柳七郎。由于丈夫谪戍福建时死去,七娘闻讯变卖家产,来磨心山建此石塔,为丈夫祈求冥福。

第八集 《福州疍民渔歌》 31,650

 

  疍民乃是居水的越人遗民,与畲同源。而福州疍民就源于百越中的闽越。福州疍民,也被称为连家船民,传统上他们终生漂泊于水上,以船为家。根据清代侯官、闽县两县的旧志记载,福州疍民"其人以舟为居,以渔为业,浮家泛宅,遂潮往来,江干海澨,随处栖泊。各分港澳,不相凌躐。间有结庐岸上者,盖亦不业商贾,不事工作,习于卑贱,不齿平民。

第九集 《福州油纸伞制作工艺》 31,650

 

  油纸伞是"福州三宝"之一,相传为王审知入闽时引进福州。在福州,油纸伞可是很有说头的:"油纸"与"有子"谐音,寓意多子多福;伞架为竹,寓意节节高升;外形为圆,寓意美满团圆;桐油工艺,镇宅辟邪。清末民初,油纸伞处于繁盛时期,据统计,那时福州全市油纸伞店达300余家。油纸伞在从前福建福州人的生活当中有重要的地位,当地有句俗语叫"包袱伞",意思是出门人所带包袱中都有伞。

第十集 《圣寿宝塔》 31,650

 

  在长乐市中心有一座小山,因古时位于县城南面而名南山,山顶上建有一座古老的石塔,所以山又被称为塔山或塔坪山。这塔就是闻名遐迩的三峰寺塔。三峰寺塔是长乐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相传是为北宋徽宗皇帝祝寿而建,原名"圣寿宝塔"。郑和下西洋到塔顶察看太平港时,得知它是为昏君宋徽宗祝寿而建,甚是不悦,遂在修缮该塔后改题塔名为"三峰塔"。明弘治年间,长乐知县潘府又改题塔名为"雁塔"。它位于南山之巅,故民间又称它为"南山塔"或"南山三峰塔"。

第十一集 《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 31,650

 

 闽王祠,又名忠懿闽王祠、闽王庙,主祀五代闽国国王王审知。闽王祠原本是王审知故居,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庆城路,后晋开运三年(946年)改为庙,宋开宝七年(974年)吴越刺史钱昱奉钱俶命重修府第为忠懿闽王庙,北宋时的公元976年(开宝九年)重修,元代庙毁。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奉旨重建,改称闽王祠。现建筑为明代所建,清末及民国初重修,整体建筑大体保持明代福州建筑风格。

第十二集 《天妃灵应之记碑》 31,650

 

  《天妃灵应之记》碑,又称《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俗称"郑和碑"。大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和副使太监李兴、朱良等人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寄泊福建长乐以等候季风开洋,在重修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三峰塔寺并新建三清宝殿之后,镌嵌《天妃灵应之记》碑于南山宫殿中。碑以黑色页岩为料,高1.62米,宽0.78米,厚0.16米。碑额书有小篆"天妃灵应之记"六字,其中二字残损。

第十三集 《东岐码头》 31,650

 

  马尾亭江镇东岐村的闽江口上,有一个特别的码头,它就是在岩壁上凿出的码头——东岐古码头。如今,码头上的阶梯依旧清晰可见,斑驳的古意、风化的痕迹以及现存的摩崖石刻,无不在向后人展示着福州与"海丝之路"的渊源。码头上还遗留着二三十级石阶,凿工精致,保存良好。尽管码头早已废弃,可那的古意、风化的痕迹,仍见证了东岐村曾经的繁华景象。

第十四集 《登文道码头》 31,650

 

  闽江水日夜不停地汇入东海。在闽江南岸的这里,江水打了一个旋,似有依依不舍的情缘。水面上,一块块由巨大石板拼接成的道头,从江水中悄悄伸向岸边。岸边,一块巨石上,摩崖石刻非常醒目"登文道"。福州先民依水而居,闽江舟船穿梭,两岸道头罗列。登文道是其中古韵非常浓郁的一个。登文道在长乐潭头的文石村。这里是江海交接的关口,是水上进出省会的门户。连通码头的道头取名登文道,表明这是登上文石的道头,自然,也可以寓意登上文官仕途。

第十五集 《邢港古航道》 31,650

 

  邢港意为旺盛之港,邢港前身为中唐以前的迥龙河。《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载:"闽安,取安镇闽疆之意,古名迥港。闽安因迥龙河流贯全境,古称迥港"。邢港码头以及古航道向东南经闽安镇注入闽江。唐景福二年(公元893 年),王潮攻占福州后,在闽安镇设税课司衙门,负责来往福州港对外贸易船只的税收。

第十六集 《税课司旧址》 31,650

 

  自有唐一代始,在此设立军事重镇----闽安镇,后为航运骤起开辟邢港,又因课税之需设立税课司。如今这200多米长、高3米的临江旧墙基就是当年税课司之所在……公元893年,唐代在闽安设立税课司衙门,向外国贡船和运往东南亚的货船收税,缉查走私,打击海盗。税课机关一直延续到清代。海外所有的船进出福州,先要停泊邢港候检。琉球进贡的船在此检查封舱后,再用小船运到台江河口。

第十七集 《柔远驿(台江区琯后街)及琉球墓群》 31,650

 

  琉球,古称"万国津梁"。福州台江的"柔远驿"和仓山的"琉球墓群"为这个百年前古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实物史料……柔远驿,明代时官方全称为"进贡厂柔远驿",民间又称琉球馆,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一座馆驿建筑,位于台江区琯后街40号,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重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明代至清末用于接待琉球国赴华朝贡的宾客和商人等,琉球贡使在福州登陆后一般先住在柔远驿,再到京城觐见中国皇帝。

第十八集 《闽安邢港迥龙桥》 31,650

 

  迥龙桥位于亭江镇闽安村,唐代始建,南宋郑性之重修,改名飞盖桥,清康熙十六年改名沈公桥。唐天复年间(公元901-904年),闽王王审知为发展海上贸易、巩固江海防,在闽安镇迥港入江段的江面最窄处建桥,历经数年终于建成,取名迥龙桥。迥龙桥建成之后,不仅沟通了邢港南北岸的交通,畅通了闽安镇与周围军事设施的联系,巩固了闽江下游及闽东的军事设防,还打通了闽江口与福州的陆上交通,成为海外贸易的必经之地。

第十九集 《福清龙江桥》 31,650

 

  福清市东隅有一镇称海口,顾名思义地处海边。福清的母亲河龙江在此入海,龙江虽不长,但流经海口时,却江宽5里,水深5丈,每逢涨潮,波涛滚滚,汪洋一片。一座宛如巨龙的长桥——龙江桥,就横卧这里,千百年来造福两岸群众。桥头建造有实心镇桥石塔两座,分列左右,人称"龙江桥塔"。塔高约五米,七级六角,仿楼阁式,须陀座,塔身浮雕坐佛、侏儒、狮子、莲花等图像,顶镇葫芦塔刹,雕工精细。神态自然,保存完好。有联曰:"长桥镇海口,双塔锁巨龙",描绘出龙江桥的雄姿。

第二十集 《仓山连坂桥》 31,650

 

  一座没于野草古石桥,与伟岸的高速公路大桥为邻,一段跨越千年对话就此展开……连坂桥,也称为连坂石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连板村甘泉山兜,相传此桥始建于唐大历年间(公元771年)。山上甘泉寺建于唐开元元年(713年),连坂桥的兴建时,甘泉寺方丈秀师率弟子行惠等舍钱七贯足,助连满与林十六娘"造桥一所"。

第二十一集 《二桥亭桥》 31,650

 

  二桥亭桥是琼河七桥之一,据《闽都记》:"仓前桥,近常丰仓,南北二桥,有亭其上",故桥如其名,是桥亦是亭。二桥亭桥建于清代,重建于1986年,虽然二桥亭桥因拥有遮雨的亭子而显得与众不同,但从建筑风格上看,其和三坊七巷周围的其他桥是一致的,不求精致奢华,但得古朴典雅。整个桥非常朴素大方,亭子为双坡乌瓦屋顶,虽然出檐很深,但是因为其薄薄的椽板和其下开徜的空间而不显得厚重和压抑,反而增添了一种稳重,一种镇定,在下雨的时候能更好庇护亭子下面躲雨的人们。

第二十二集 《崇妙保圣坚牢塔(乌塔)》 31,650

 

  乌塔位于福州市内乌石山东麓,与东面于山的"白塔"构成福州著名的"三山两塔"中的"两塔",是福州的标志性建筑。乌塔是唐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福建观察使柳冕为祝贺德宗李适寿诞祈福,用石头垒建的"贞元无垢净光塔"。塔身用青色花岗石砌造,外表略带乌黑,故名"乌塔"。现在乌山附近还保存着福州市至今最古的碑刻,碑的上头左右刻着六螭,碑额题篆:"贞元无垢净光塔铭",记述当年柳冕建净光塔的情况。

第二十三集 《报恩定光多宝塔(白塔)》 31,650

 

  福州白塔又名定光塔,全名报恩定光多宝塔,矗立在于山西麓,与乌山乌塔遥遥相对。白塔初建于唐天元年(公元904 年),是闽王王审知为报父兄教养之恩而建。相传开塔基时发现一颗宝珠,故名"定光多宝塔"。初建时塔内砌砖轴,外环木构楼阁,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层八角楼阁式砖木塔。外围砌砖,内壁架木,七层八角,外敷白灰,故名白塔。 是福州规模较大的一座古塔。

第二十四集 《连江东岱云居寺普光塔》 31,650

 

  连江东岱的云居山,是连江县内四大名山之一,青山堆翠,碧岫绕云,兀峦幽谷,奇岩怪石,松树萧森,绿茵馥郁,正如云居寺前崖刻有所言"天上云居,人间仙境"。在云居山顶有座普光塔,又称云居塔、望夫塔, 塔现存两层,高 9米有余,仿木构八角楼阁式建筑, 塔檐为斗拱状。第一层四面均开有石门,且四个门的样式也比较罕见。四扇石门上的匾额分别镌刻着寂照、光明、无碍、融圆字样。

第二十五集 《福州仓山洪塘金山塔寺》 31,650

 

  金山寺,位于福州市西郊洪塘村附近乌龙江上,建于宋代,是福州唯一的水中寺。金山寺原是江心的小石埠,因为它的形状象石印浮于水面,早在宋代当地人就在这石埠上建了一座寺庙,因为很像江南镇江的金山寺,故取名小金山寺。《据洪塘志》记载:"金山江心矗起,形象印浮水面,似江南镇江,故曰小金山。有塔七级,故曰金山塔寺。"金山寺全省寺院中独具一格。主要建筑物有妈祖阁、大悲楼、金山塔和左右两间配室。现存的建筑是1934年由民众捐资再次重建的。

第二十六集 《台江上下杭》 31,650

 

  台江的上杭路和下杭路,简称"双杭","杭"其实是从"航"音衍化而来,这里早年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在宋代,上下杭地区隶属于闽江水域,水面中有两个大沙洲,可供来往船只装卸货物,成为天然的"码头",称为"上航"、"下航",古语"杭""航"相通,又称"上杭"、"下杭"。清初,福州地区的自然寄泊港,由洪塘移至双杭地区所在闽江北岸,由于上、下杭水陆交通方便,这里成为闽北土特产品的集散枢纽,商业街市逐渐发展。

第二十七集 《织缎巷》 31,650

 

  沿着福州鼓楼南街到安泰中心附近,可以看到一条小巷,巷尽头连着东泰路。小巷的名字很特别,叫织缎巷,不过行走在小巷内,除了商铺里传出的叫卖声外,已听不到织布声。这条小巷见证了福州丝绸纺织业的发展史。 织缎巷以前叫嘉荣坊。到了宋朝,织缎巷成为有名的作坊一条街,绣工穿行其间,日夜劳作,所以大家就把它称为织缎巷。宋代福州丝织业发展繁荣,福州曾发掘出的南宋黄升墓,就出土了服饰及丝织品354件。

第二十八集 《锦巷》 31,650

 

  在福州市东街南侧的第二条小巷,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锦巷,长不到200米,宽不到5米,可是这里却是福州丝绸发展史上"黄金时代"的见证……唐朝以后, 福州的丝绸产业更有了飞跃发展。据史家考证,历史上,福州丝绸产业曾经有过两个非常繁荣的"黄金时代"。一个是在宋朝,一个是在明朝。宋朝的中央机构中,本来有两个专管皇室事务和对外贸易的机关,一个叫"南外宗正司",一个叫"西外宗正司"。

第二十九集 《机房里》 31,650

 

  宋朝和明朝是福州丝绸发展史上最繁荣的两个"黄金时代",当时福州从事丝绸纺织业的"作坊"和"工场"非常普遍。有的整条街巷都以丝绸产业为主。直到现在,这些遗留下来的历史街区还保留原有地名。如福州"八一七" 北路(旧称"南街")的东面有一条街就是"织缎巷",这里原是明朝福州丝绸工场最集中的地段。再如福州南后街光禄坊附近也有一条街巷名叫"机房里",也是明朝丝绸纺织业的集中地区。

第三十集 《先薯亭》 31,650

 

  沿着乌石山高高的青石板路寻访先薯亭,掩映在茂林中的亭子赫然出现。乌山不高,有亭翼然。没有雕梁画栋,没有金碧辉煌,淡然朴实不引游人注目,留意看亭柱上的楹联:"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典籍《采录闽侯合志》中记载:"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

  • 第一集 《昙石山》

  • 第二集 《五代闽国墓葬考古遗址及出土文物》

  • 第三集 《怀安窑》

  • 第四集 《马球场遗址考古遗址及出土文物》

  • 第五集 《福船制作技艺》

  • 第六集 《长乐太平港》

  • 第七集 《马尾罗星塔》

  • 第八集 《福州疍民渔歌》

  • 第九集 《福州油纸伞制作工艺》

  • 第十集 《圣寿宝塔》

  • 第十一集 《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

  • 第十二集 《天妃灵应之记碑》

  • 第十三集 《东岐码头》

  • 第十四集 《登文道码头》

  • 第十五集 《邢港古航道》

  • 第十六集 《税课司旧址》

  • 第十七集 《柔远驿(台江区琯后街)及琉球墓群》

  • 第十八集 《闽安邢港迥龙桥》

  • 第十九集 《福清龙江桥》

  • 第二十集 《仓山连坂桥》

  • 第二十一集 《二桥亭桥》

  • 第二十二集 《崇妙保圣坚牢塔(乌塔)》

  • 第二十三集 《报恩定光多宝塔(白塔)》

  • 第二十四集 《连江东岱云居寺普光塔》

  • 第二十五集 《福州仓山洪塘金山塔寺》

  • 第二十六集 《台江上下杭》

  • 第二十七集 《织缎巷》

  • 第二十八集 《锦巷》

  • 第二十九集 《机房里》

  • 第三十集 《先薯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