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文化记忆>海上丝绸之路>文章列表
是海外华侨汇寄至国内侨眷的“银信”,它融合了平安书信与赡养汇款的双重功能,是一种特殊的邮传载体。“批”是福建方言对书信的称呼。华侨先辈为生活所逼到海外谋生,他们克勤克俭,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寄回家乡。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它见证了华侨的血汗创业经历,更寄托着浓浓的思亲之情!,容易断裂错动形成大地震。
德化陶瓷是古代海丝的重要载体,“南海一号”沉船上打捞出来的有8万到10万件陶瓷,统计发现其中三分之一都是德化陶瓷。这说明德化陶瓷在宋代就依靠泉州港出口到海外。当时马可波罗从泉州港带一部分德化陶瓷到欧洲,所以宋元时期的德化白瓷也被叫做“马可波罗瓷”。
生活在泉州惠安县东部沿海地区,素以吃苦耐劳、俭朴持家闻名于世。其服饰以“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银腰链、黑宽裤”为主要特点,是古代百越遗俗与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服饰民俗文化遗产。
“蚵壳厝”顾名思义是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话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蚵壳厝,。白色蚵壳墙体,下配花岗石墙基,上下红砖砌方框、窗框,鲜艳夺目。早在“古闽越族”就有了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的遗风,它记载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灿烂文化。
屈斗宫古窑址位于泉州市德化县城关,1976年发掘,属宋元古窑址。东西宽300米,南北长约150米,有17间窑址,出土800多件窑具和670件较为完整的器物。其产品以纯净莹润的乳白色为特征,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宋元瓷器的特点。古窑址的发现对研究宋元时期的陶瓷生产和外销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灿的明珠,福建泉州同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长达几个世纪的交往。在中世纪,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信仰的商人、传教士、旅行家们不远万里来到刺桐古港,在这里经商、定居、建教堂、设蕃学,东西方文化交融荟萃,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蟳埔村,距离泉州市区不过10公里的一个小渔村。这里的女子,戴簪花围,插象牙筷,穿大裾衫、宽脚裤。所谓簪花围,就是将应季的小朵鲜花扎成整齐的花环戴在头上,据传是宋代以来由中亚流传过来的习俗。头顶“小花园”,好一片姹紫嫣红!最后一图的萌娃,自己都把自己看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