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行(1652—1725年),字孝先,号敬庵,学者称仪封先生,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县)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殿试赐进士出身。历任内阁撰文中书、山东济宁道和江苏按察使,四十六至四十八年(1707—1709)任福建巡抚。他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曾先后在山东、江苏和福建创建复镇、清源、济阳和鳌峰等书院。其学说力主程朱而排陆王,认为朱熹得孔孟之真传,当恪守不失。 故其于所创建的福州鳌峰书院以复兴闽学和振兴书院教育为宗旨,仿效朱熹考亭书院崇祀先贤之例,在书院内辟五子祠,奉祀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二程、张载和朱熹,以明学统;以朱熹《四书集注》《近思录》等理学著作为教材;编《学规类编》二十七卷,将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列在首卷,作为书院的学规。
书院创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因为是官学,且号称清代福建省内第一家,故其规模和气派又非前人私家办学之可比拟。此书院前有正谊堂、后有藏书楼;其左有池数亩,构亭池畔。院内还有假山、石洞和其他装饰性建筑,种有松、杉、竹、柳等植物,环境幽雅。主建筑有大成殿,祭祀孔子和四配;又有文昌阁、五子祠(后扩为二十三子祠),书舍多达120间。廊庑、厨房、水井等附属设施一应俱全。
书院的首任山长蔡壁,是漳浦籍的一位名儒,为弘扬闽学而不遗余力,教导诸生谆谆善诱。后任历届山长诸如蔡世远(蔡壁之子)、陈正朔、林枝春、朱仕琇 、孟超然、陈寿祺、张甄陶、郑光策、林春溥、郭柏荫等也多为硕学之士。 由于鳌峰书院的生源乃全省各地择优录取,故其学生也多为品学兼优之士,后来还出现了雷鋐、陈庚焕、林则徐、梁章钜、陈化成等这样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
藏书和刻书是宋、元以来福建书院的传统,但清以前的福州书院却很少有这方面的记载。而鳌峰书院则“建藏书楼,先后积数万卷”。以四部分类法收藏,编《鳌峰书院藏书目录》四卷。张伯行还在鳌峰书院刊刻出版了大量的闽学文献。他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主持编纂的《正谊堂全书》达55种四百多卷,后人有续编,增为68种。在福建历代书院刻本中,这是篇幅最大的一部刻本,是一部汇辑宋以来濂洛关闽诸学派理学名著,集各家学派之大成的闽学文献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