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媒体宣传互动区线下展厅

当前位置:福建文化记忆>福建书院>文章

黄护与石井书院

  位于泉州石井镇(今安海)的石井书院,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原名鳌头精舍。绍兴二年夏,朱松任安海镇监,常集镇中士子讲习“义理之学”,当地富商黄护为其建此书院,作为课业讲学之所。

  黄护,字宏隆,晋江安海黄墩人,生平仗义疏财,乐善好施。朱松任安海镇监时,黄护为之建鳌头精舍(石井书院)之外,绍兴四年(1134),又献地建石井镇署。因安海古镇与对岸水头之间,隔一海沟,台风季节,往来船只,不时为风浪吞没,又于绍兴八年(1138)捐资万缗,首倡建安平桥,虽经多方集资,克尽艰辛,历七载其功未竟而逝,卒后被追赠文林郎晋江县尉。此桥后由其子黄逸继承其父遗愿,于在绍兴二十一年(1151)建成,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官同安主簿,曾数往来于石井,访其父遗迹,并与士绅讲论义理于精舍之中。约五十年后,因精舍倾圮,嘉定四年(1211),石井镇官建安游绛上书给泉州知府,请求修复。时任泉州知府的泰宁邹应龙准其所请,拨公帑40万以倡修,并在原基础上加以扩建,更名为“石井书院”。当时朱熹三子朱在正官泉州通判,因董其事。书院规模如州县学之制,建有大成殿、尊德堂,富文、敏行、移忠、立信四斋,绘朱松父子二人像于尊德堂而祀之。

  此后书院建筑物代有兴废,今存清光绪年间重修的门台、大殿及两庑等遗迹。清末废科举,书院改学堂,书院被称为“朱祠”。2010年9月,辟为石井书院陈列馆,恢复石井书院名称。2013年1月,列为福建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又历经维护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