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七月,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弹劾唐仲友受挫,次年正月怅然回归武夷。在武夷山五曲建书院,四月落成,名为武夷精舍,由此开启了长达八年的山居岁月。
由于朱熹拒绝各方襄助,而仅以微薄的祠官之俸自营,为解决资金不足这一困难,朱熹“躬画其处”,即自己设计:“中以为堂,旁以为斋,高以为亭,密以为室。”这是根据地形地势的不同特点设计建造适合的建筑物。又率及门弟子“诛除茅草”,得地数亩,“具畚锸,集瓦木,相率成之”。此又从清理地基,筹集工具和建筑材料,到最后建房搭屋,均由门生弟子挥洒汗水,自力更生来完成。
武夷精舍的原始格局为:隐屏峰下,两麓相拥之中,有居屋三间,名为“仁智堂”;堂左有“隐求室”,为朱熹居室;右有“止宿寮”,供奉迎亲友之用。山麓之外累石为门,称“石门坞”,坞内为生徒群居之所,称“观善斋”。另有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 精舍建成,南方各省的学子纷纷负笈前来从学。其从学门人之盛,据陆游为朱子门人方仕繇撰写的《方伯谟墓志铭》一文中,有“朱公之徒数百千人”的说法。
从淳熙十年到绍熙元年(1183年—1190年),朱熹均在此聚徒讲学和从事学术活动。这里成了朱熹学派的学者们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一时期,前来求学的门人弟子众多,是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派迅速壮大、学术活动空前活跃的一个时期,也是朱熹的学术思想走向成熟的时期。朱熹在此写成了《易学启蒙》《诗集传》《周易本义》《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大学或问》《中庸或问》《楚辞协韵》《孝经刊误》《小学》和《中庸辑略》等一大批论著。武夷精舍的学术和教育实践,促成了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后人评价朱熹武夷精舍在历史上的作用,有“达则立功,开一世之理;穷则立言,觉万代之聋聩”,可谓言简意赅。
朱熹去世后,其子朱在、孙朱鉴曾加以扩建,宋末又历经淳祐四年(1244年)、景定二年(1261年)和咸淳四年(1268年)三次重修和扩建。咸淳四年(1268年)十月由宋度宗御书赐额,改名为武夷书院,并设山长一员,徽州休宁人氏程若庸任其职,武夷书院从此成为官学。由官府拨给公田,以赡养学者。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在建宁路通判母逢辰的主持下,武夷书院有过一次大修。熊禾著名的《重建武夷书院疏》“宇宙间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胜;孔孟后千五百余年,道未有如文公之尊”,就写于这一次大修之后。
元末,武夷书院毁于兵火。明代至清顺治后,书院又历经多次重修。康熙二十六(1687年),康熙皇帝御笔“学达性天”匾额。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闽浙总督觉罗满保捐俸倡修。至此,董天工所说的“武夷之巨观”基本成型。
1992年,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武夷精舍,为重建工程,竣工于2001年。
(方彦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