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媒体宣传互动区线下展厅

当前位置:福建文化记忆>福建书院>文章

郑湜与濂江书院

  郑湜(?-1198年),字溥之,闽县(今福州)人。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淳熙末,以秘书郎兼权吏部郎官入对,上三奏,"其一言三代以还,本朝家法最正,一曰事亲二曰齐家三曰教子,此家法之大经也。"庆元元年正月升为起居郎权直学士院,赵汝愚罢相,郑湜奉命草拟罢丞相赵汝愚的诏书,因通篇无贬辞而遭新宰辅韩侂胄罢官回乡,并将其列入"庆元党籍"。

  闽侯林浦村,位于南台岛东端闽江北岸,兀立于闽江之滨的濂江书院,相传曾经是朱熹讲学的地方。而朱熹得以赴此讲堂,则缘于郑湜的邀请。起因是庆元三年,朱熹避伪学之禁,过福州,曾住郑湜家。朱熹来濂江书院讲学,即其时应郑湜之邀,与朱子门人黄榦一道陪同前往。今书院留有朱熹手书题刻"文明气象"四个字。书院楼阁为三开间,两层木构建筑,飞檐翘角,清幽古朴。正门照壁上刻"濂江书院"四字,楼房后壁竖有"濂浦文昌阁崇祀文昌帝君,自昔设立濂江书院,宋庆元中朱熹亲临讲学"石碑一块。

  现存书院旧构为清代建筑,占地仅764平方米,建筑风格小巧别致,是福州地区现存最好最完整的古书院之一,因其与南宋王朝的福州行宫泰山庙仅30米之隔,又因朱熹曾在此讲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从而成为今福州人节假日郊外游憩的场所之一。

  书院楼阁为歇山屋顶,面阔三间,两层木构建筑,飞檐翘角,清幽古朴。书院四周围墙护卫,门墙呈品字形,有"濂江书院"四大字。门前上方有朱熹手书"文明气象"匾额,两侧柱联为"三台平步上,百尺举头高"。厅外有回廊,凭栏远望,滔滔闽江,巍峨鼓山,尽收眼底。平台前的护栏板石两侧分别有镌刻,前为 "文光射斗",后为"濂水龙腾"。楼阁正前方平台上有一古石臼,阴刻楷书"知鱼乐"三字;楼阁右侧后厢为"朱子祠"。前有一古石梁,前刻"双狮戏球",后刻"双凤啣书",古朴典雅。沿右侧石阶而下为"憩园",内有鱼池一区,上架石桥。池边有丹桂一株,相传为明代一林姓举人手植。池旁壁上镌刻朱熹《偶成》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学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