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文化记忆>寿山石文化>文章列表
寿山石雕艺术走过1500多年的历史,一代代艺人在不断探索更符合寿山石特性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精神融于石中。雕刻,在赋予它者灵魂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咀嚼自己的灵魂。 先以人生历练,“凿胚”定其形状, 再以独到的匠心,“塑形”成其根本, 最后以从容心态“修光”添其光彩。
俗话说,“石不雕难成材”,每一件精美的寿山石雕作品里都凝结着匠师心血,蕴含着高超的雕刻技艺。寿山石从简单的刻划,到雕刻技艺,乃至形成艺术流派,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了圆雕、浮雕、链雕、薄意、印钮等10多种雕刻技法。而寿山石雕刻技艺的精髓就在于刀法。
这对卧猪是1954年在福州仓山区桃花山的一块普通建筑工地上发现的。它高1.1厘米、长6.4厘米,工匠用石料稍加琢磨,再用简单线条刻画出一只小猪的形象。专家鉴定说明在1500年前的南朝,寿山石雕作品就已经问世。蛇身人面俑是福建特有的石俑,它的出现,说明了闽人的崇蛇习俗自古有之。
寿山村,福建省福州市一个寻常而不平凡的小山村。它是是寿山石的原产地之一.有人曾夸张地说,寿山石拥有自然界几乎所有天然的色彩。“这些大自然恩赐的石中精灵藏在山中,悄悄地酝酿着它的温润绮丽。人们感恩造物主眷顾,将它们从岩层深处剥离,并用双手镌刻下了人类的思想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