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文化记忆>福建古村落>文章列表
走进安溪湖头老城区,“一代名相”李光地的家族所建的明清古民居随处可见,新衙、旧衙、问房、贤良祠、家庙、世家祖厝、宗城土楼及二衙、三衙、四衙等60多座古建筑,形成以李光地文化为主题的“相地府衙群”。刚好去附近的博友,可以去看看。
帝师之乡,螺洲陈氏五楼及宗祠是一处建于民国的汉族祠堂建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陈氏五楼"即陈宝琛故居,为赐书楼、沧趣楼、还读楼、晞楼、北望楼的总称。建筑占地面积4113平方米,始建于19世纪80年代,系陈宝琛被黜回乡后所建。计划前往螺州的博友可以去看看。
明朱元璋在东南沿海重点布局的一座“守城”,成了倭寇在福建沿海烧杀抢掠的唯一绊脚石。“带兵秀才”蒋君用突袭敌营,与收复兴化府的俞大猷部互为呼应,取得东南抗倭的全线大捷。“拳头、烧酒、曲三不入”,以刚强孔武著称于世,却以闺怨别情的南音作为情感寄托。
宁德市周宁县浦源村。每位村民都知晓这样一个故事:初来乍到的郑氏先祖为防止外人投毒,也为澄清和软化水质,在溪水里放养了许多鲤鱼。如果鲤鱼被捕光,全村人的安全也将受到威胁。此信言代代相传,浦源村至今仍然敬鲤如神。寿终正寝的鲤鱼会被护送至千年鸳鸯柳杉下的“鱼冢”厚葬。
平和县九峰镇素有“闽粤边贸重镇”之称,自古以来就是闽西南和粤东北的物资集散地。天时地利、政通人和,九峰走向一段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商业与人文辉煌。下街仔、西街、文庙、城隍庙、王守仁的记载和传说以及盛极一时的曾、朱家族……流连于九峰,回旋于旧时光中品读岁月。
古城中,以“出砖入石” 闻名遐迩的闽南红砖厝最为引人注目。据当地人介绍,这种老房子是清朝时,人们利用废墟中的碎砖乱石搭建而成。村中新屋大多采用闽南传统的红砖镜面墙砌筑。闽南古厝俗称“皇宫起”或“燕尾脊”大厝,建筑大多由砖、石、木建构而成。
尤溪县桂峰村,因广种桂花而得名。历史上,尤溪至福州的唯一官道从桂峰穿过。桂峰村也成为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往返福州的必经之地。“四寻客栈五步楼,比屋弦声乐悠悠。梦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头”,迅速繁荣起来的桂峰村,曾被美誉为“小福州”。闽中旅游,若喜欢,请靠近。
连城县四堡乡是明、清时期中国四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善的雕版印刷之乡。最盛时,当地印书坊曾多达300余家,所刻书籍“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有趣的是,袖珍小书《论语》字虽小却清晰可辨,据说是专供科举考试使用的作弊书。
廉村,位于宁德福安市溪潭镇,原名石矶津。因里人薛令之于唐神龙二年(706年)登甲榜,“开有唐之甲第,破闽省之天荒”。薛令之为官清廉,石矶津被御赐为“廉村”,村前溪流为“廉水”,村后山岭为“廉岭”,号称“三廉”。薛令之遂成“开闽第一进士”,廉村则被誉为“八闽第一进士村”!
这里就是福建“十大最美乡村”吕塘村,村里有许多精美的明清建筑,朴实厚拙,色彩斑斓,砖雕石刻、牌匾楹联,积淀着先人的智慧,同时也记载了闽南地区古村落发展的历史。吕塘村还保留有大量闽南古建特色的“九架厝”,这种古厝通风透气,除潮凉快,又避雷防风防震。
福州林浦村因水上交通便利,曾作为南宋抗元中心。明中叶后,林元美及其子孙书写了“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的科举神话。濂江书院创建于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及其弟子曾在此讲学。“进士难进士不难难是七科八进士,尚书贵尚书非贵贵在三代五尚书”!文风昌盛,就要这么任性!
塔下村“德远堂”前的石龙旗,是专门为鼓励客家后辈勤奋学习、成才立业而建造。古时塔下张氏立下族约:族中子弟应科举考试得“进士”以上者,可在德远堂前竖立石龙旗,并依照功名、官职高下,品位大小及文武之别,其所竖石龙旗长短、底座式样与柱身雕饰有所不同。
位于闽西山区连城县宣和乡境内,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尤以典型的客家“九厅十八井”建筑特色闻名于世。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有“民间故宫”的美誉。
是古代邵武沟通闽西北和江西的交通枢纽。早在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和平就已形成街市,五天一墟,商贾云集。历史上曾出过两名宰相、六名尚书、137名进士,故和平有“中国进士之乡”美誉。“九曲十三弯”的古街和纵横交错的古巷道形成罕见的城堡式古村镇。
莆田市白塘镇洋尾村,是宋朝爱国将领、大慈善家李富的故居所在。因该村位于北洋平原近海处,才取名“洋尾”。村内遍布古民居、古祠堂、古宫庙;小桥、流水、人家,更是极具江南水乡情调。洋尾李氏诗礼传家,人才辈出,后裔子孙遍及海内外,也是亚洲首富李嘉诚的祖籍地哦。
记得几年前的电视剧《乔家大院》吗?帮深处家族和生意困境中的乔致庸重振家业的,正是武夷山下梅村!由于该村在梅溪下游,故名。清康熙、乾隆年间,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兴盛一时。山西大批茶商就曾远赴武夷山贩茶。下梅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
武夷山下梅村在宋代已有了街坊,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文化积淀丰厚。清代这里成为武夷山岩茶集散地,由邹氏先人共同开拓的这条“因茶而起、因茶而兴、因茶而荣”的万里茶道,被喻为可与古丝绸之路媲美的重要国际商道。积淀在此的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否就是下梅的乡愁?!
霞浦半月里,是一个纯畲族村落。历史上,霞浦的古官道从半月里自然村横贯而过,通往宁德、罗源和福州等地。一度的交通便捷,使半月里曾经商贾云集。随着现代交通业的发展,曾经辉煌一时的半月里却成了僻壤之地。但也因此,这里的畲族文化遗产得以较为完好的保留,纯朴的畲乡风情延续至今。
自古龙舟日竞渡,独有三溪夜赛航。长乐江田镇三溪村,据史料记载,唐朝潘氏先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漫长历史岁月留下众多名胜古迹。村中的夜赛龙舟更是独特的乡土风情。端午节期间,南溪岸边灯光辉映,溪中龙舟竞发,两岸人潮如涌,热闹非凡!
长教古村落是一个幽古神奇的地方,古村四面环山,纵横十余里,汩汩流淌的长教溪从村中蜿蜒穿过,留下一滩滩绿草,一弯弯碧水,然后流向远方的山峦。那是一个可以让人发呆的地方,踏入长教村,那幽长的古道、百年老榕树、神奇的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们以宁静超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