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宣传互动区线下展厅

VIDEO 十五集大型电视专题片

百年纸号姑田宣纸

  百年纸号“闽西美玉堂”手工宣纸作坊----这里有清净的水源,绵绵不断的竹山,南宋末期开始制作宣纸,清代乾隆年间作为朝廷贡纸、奏章御用纸。2010年《福建文化记忆》摄制组走进了姑田镇这家手工宣纸作坊。转眼间五年过去了,今天,翻开这些时间不久却又很古的照片时,仍有一种深深地感动!

第一集 脱胎漆器之历史溯源 31,650

 

  悠悠中华,漆色流光。在中国,漆艺有着七千多年历史。从清代开始,福州脱胎漆器异军突起,独领风骚数百年,铸就了诸多神奇。而这个神奇的缔造者,便是创造福州脱胎漆器技艺的鼻祖沈绍安。经过研究,他将“夹纻”技法还原,并在手法、材料上创新了新型漆工艺---脱胎漆器。“胎自福州脱,漆从西蜀来。”福州虽然不产漆,但福州人比谁都爱漆。大漆具有耐酸耐碱耐腐蚀的特性,因此,用大漆制成的漆器历久弥新。

第二集 脱胎漆器之髹饰技法 31,650

 

  福州脱胎漆器的显著特征是“色彩瑰丽,光亮如镜。”人们对它产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髹饰上的丰富多彩。其传统髹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甸等。天然生漆的深邃温润、金银的雍容华贵、螺钿的绮丽多彩、蛋壳的温和朴雅,使漆器这种融汇了中国传统美学神韵的魅力跃然眼前。显现出漆器那份延续千年的文明,那份底蕴深厚的文化。

第三集 脱胎漆器之漆画艺术 31,650

 

  漆器欣赏价值不断提高,漆器上的图案花纹挣脱了寄身的立体器身而走向平面,于是漆画诞生了,独立成为一门艺术。漆画集艺术之大成,是绘画与漆艺融合开放的一朵奇葩。描漆似工笔之美,刻漆似版画之美,堆漆似浮雕之美,刮漆似油画之美。在充分借鉴传统漆器技法的基础上,融入脱胎漆器的制作手法,加以现代绘画多种元素,将“画”与“磨”有机结合起来。漆画借助了漆这种原料的神秘与典雅,一派东方艺术气质,同时又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第四集 福州软木画 31,650

 

  一百多年前,福建巡按使许世英从欧洲带回一张圣诞风景贺年卡,开启了福州艺人的软木画创作之路。在福州北郊西园村吴氏子弟的开创发扬下,这种以栓树皮为原料的工艺品,咫尺之间能内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可辨千里之秀,不仅成为福州人钟爱的送礼佳品,更远销海外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名胜古迹、花鸟虫鱼,素木之上、锦绣花开,贵为榕城三绝之一的软木画,经历了九十年代的低潮期后,在一批有识之士和老艺人的坚守、努力下,枯木逢春,希望就在眼前。

第五集 十音铜锣 31,650

 

  在双溪铜寮村,常常可见一群南音爱好者演奏婉转幽幽的动人乐曲。四百多年前,泉州南音这个大家庭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成员—— 十音铜锣。这种打击乐器,通常由十个内径八公分、外径十一公分、厚度约一毫米的帽型铜锣组成。轻轻敲打,铜锣便会发出十种不同的音色,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十音铜锣”。十音铜锣锻制技艺是由“打铜”始祖黄瑞台首创,它的制作需得经过融铜、烤红、锻打、过水、抛光、定音等多个繁杂细致的步骤,制作工艺堪称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

第六集 泉州竹编 31,650

 

  竹编用具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篮、篓、簸箕,司空见惯。泉州的竹编还曾在海丝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宋代沉船出土的竹编船帆就足以证明。随着时代发展,竹编开始走进艺术殿堂。慧心巧思的手艺人用一把蔑刀、几片竹子,编织出活灵活现的狮子、老虎、大象、乌龟等瑞兽,巧夺天工、精妙绝伦。求索无限、创新不止,老艺人一路大胆开拓,柔中带刚、威武端庄的竹编花木兰,或许会成为泉州竹编的最新代言人。

第七集 泉州锡雕 31,650

 

  泉州城内,有条打锡街,从明清开始,这里的生意一直红红火火。在泉州人的婚嫁礼俗中,锡器的地位十分重要。闺女嫁妆中也必须要有锡器,而锡器的多少优劣,又直接关乎娘家的体面,关乎新嫁娘在婆家的地位,城内大户人家几乎都置有“房内九件”和“厅堂九件。如今打锡街已改头换面,不过锡雕艺术并没有因此而退出舞台。老艺人在秉承传统的前提下,与不断进步的时代磨合,创作出了无数精美华贵的锡雕作品,如东西塔、天宫、翠盖宝莲灯……,独一无二的创作题材、巧夺天工的技艺,塑造了泉州锡雕在世人眼中的新印象。

第八集 厦门珠绣 31,650

 

  当珠光宝气与精工巧绣创意嫁接,当生活智慧与纯熟技艺完美融合。这,就是有百年历史的“厦门珠绣”。珠绣起源于唐朝,鼎盛于明清时期,解放后工艺逐渐失传。厦门珠绣以新颖别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见称,有珠拖鞋、珠挂图,珠绣包等一百多个品种。这些产品均采用闪亮夺目,五彩缤纷的玻璃珠子和电光胶片,运用凸绣、平绣、串绣、粒绣、乱针绣、竖针绣、叠片绣等传统的工艺手法、绣制出浅浮雕式图案。全珠图案构图严谨、密不容针;半珠图案优雅秀美,清新悦目。如何坚持手作心传的质感,如何让珠绣被更多年轻人欣赏、传扬,是谢丽瑜这批呈上启下的珠绣传承人,每天都在思考的课题。

第九集 莆田留青竹刻 31,650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虚心有节、清白挺拔的竹子,向来是君子的象征。竹刻,自然也能切中文人雅士的情怀。一段竹子对半破开,经过熬煮晾晒,留下的竹皮刻上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就是一件风雅清素的臂搁。自从毛笔不再是人们最主要的书写工具,臂搁的角色也逐渐从文房用品转到收藏品中,而留青竹刻依旧是人们的一种追求、一份意趣。

第十集 福鼎饼花 31,650

 

   中秋是团圆的节日,对娃娃们来说,中秋更大的吸引力,是那香甜的月饼。精明的商人总能找到吸引顾客的良方,月饼的包装上贴好漂亮的画面,饼花便应运而生。从最初的剪纸饼花、手绘的泥金饼花,到后面的木刻饼花,形式不断变换,但戏曲人物始终是饼花的主题。这些精美的画面和画上的故事,让团圆的时光多了些恣意的遐想,也让孩子们有了攀比玩乐的资本。

第十一集 龙池砚台 31,650

 

  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房四宝总是同文人的书斋生涯息息相关。这些描绘水墨丹青的器具中,砚是其中凝聚文人最多情愫的文玩,被誉为“文房四宝之首”。有“闽砚之首”美誉的龙池古砚,素以砚雕为奇,尤以饰龙见长,深得方家欢心。砚雕手法分为浮雕、镂空雕和立体雕三大门类,在艺术家刻刀下的苍龙,或踏浪翻腾,昂头摆尾;或注水入池,栩栩如生。一方小小砚台,融入了书法、篆刻、文学、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是体现东方美学思想的艺术品。

第十二集 漳绣 31,650

 

  漳绣,是漳州织造史上三大著名工艺之一,明清两代,漳绣与“漳绒”一直是朝廷的贡品。宋朝时期,漳州就呈现出“闺阁家家绣架棚,妇姑人人习巧针”的兴旺景象。如今,在漳州市的甘棠村和上墩村中,还可以看到在现代城市消失很久的民间女红。作为优秀的传统民族工艺,漳绣发展至今,包含有木偶服饰、民俗用品、及绣画艺术。漳绣讲究针法,有套针、排针、齐针等七十多种,不一而足。相较于当代的时装而言,刺绣,无疑是传统工艺纺织的艺术宝库,其典雅大方,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第十三集 漳州棉花画 31,650

 

  棉花这种植物纤维,不仅是编织被褥衣物以御寒的材料,也是结构艺术诉诸审美的良品。生活中总少不了发现美的眼睛和创造美的双手,弹棉店的老师傅把原本附着在棉被上的平面吉祥画面分离出来,无意之间首创了棉花画。于是,把棉花梳分条缕,仔细粘贴装裱成鲜艳精美的画作,便成为人人皆可为之的艺术创作。1979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祖国新貌》纪录片摄制组来到漳州,将镜头对准了棉花画。于是,继木偶雕刻后,漳州又多了一项被电影胶片留下记忆的工艺美术。

第十四集 福州米家船裱褙 31,650

 

  书画作品,或许因历史久远更显珍贵,但是作为它们的载体,无论是纸质还是丝织,都难以抵挡岁月的侵蚀。俗话说“三分书画七分裱”,古旧字画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艺术品,受损破旧都会严重削弱它的艺术价值。于是,裱褙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它既是对书画的美容,更是一种保护。托底、修补、大托、晾干……,数十道工序,在米家船裱褙店掌柜林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操作中,无数书画作品“旧貌换新颜”。

第十五集 福州漆箸 31,650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筷为先”,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筷子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自2200多年前,闽王无诸在福州建冶开始,福州漆箸制作技艺日臻精美,逐渐形成独具特色手工技艺。福州箸产品制作精美、种类繁多,有日用的漆箸,也有观赏性极强的工艺箸。其制作技艺引入脱胎漆的髹蚀技法,以锡箔纹饰刻缕、髹漆、打磨、点缀结合,采用印花、贴花、琢花、火化铅、仿景、录蓝等装饰,使福州箸图案华丽鲜艳、晶莹华贵。

  • 第一集 脱胎漆器之历史溯源

  • 第二集 脱胎漆器之髹饰技法

  • 第三集 脱胎漆器之漆画艺术

  • 第四集 福州软木画

  • 第五集 十音铜锣

  • 第六集 泉州竹编

  • 第七集 泉州锡雕

  • 第八集 厦门珠绣

  • 第九集 莆田留青竹刻

  • 第十集 福鼎饼花

  • 第十一集 龙池砚台

  • 第十二集 漳绣

  • 第十三集 漳州棉花画

  • 第十四集 福州米家船裱褙

  • 第十五集 福州漆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