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文化记忆>福建工艺美术>文章列表
百年纸号“闽西美玉堂”手工宣纸作坊----这里有清净的水源,绵绵不断的竹山,南宋末期开始制作宣纸,清代乾隆年间作为朝廷贡纸、奏章御用纸。2010年《福建文化记忆》摄制组走进了姑田镇这家手工宣纸作坊。转眼间五年过去了,今天,翻开这些时间不久却又很古的照片时,仍有一种深深地感动!
裱褙是中国字画的一种特有的装饰技法,从有中国字画开始就有了裱褙。在福州三坊七巷这条历史古街,有一家招牌为“米家船”的百年裱褙店。这家老字号开业于1865年(清朝同治年间),创始人为林金师。目前的米家船的掌门人是林宇,他于6年前正式接班,是米家船的第四代掌门人。
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房四宝总是同文人的书斋生涯息息相关。这些描绘着人们水墨丹青生活的器具中,砚是其中凝聚文人最多情愫的文玩,被誉为“文房四宝之首”。有“闽砚之首”美誉的将乐龙池古砚。自唐宋以来,制砚这门手艺就在将乐生根发旺。
棉花画,顾名思义,就是用棉花作画。制作一幅完整的棉花画,根据画幅大小和复杂程度,耗时数日至数月不等。剪、贴、扎、塑是棉花画制作的基本技法,所有复杂的棉花画都是从这四个技法一步步做成的。棉花画作品精细复杂,而制作工具只需刷笔、镊子和剪刀。
莆田留青竹刻—— 一片竹子的文化艺术之旅。我生在翠绿的山林,自然的雨露万物哺育了我。青春岁月,我遇上了导师。导师长于书法、印章和篆刻,具文人画家的素养才能。导师的倾心雕琢,使我洗尽铅华,滤去浮躁,浸润了浓浓的文化气息。一份执着,一份坚守,完成了我艺术人生的华丽转变。
漆箸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颜色多样的漆箸不同于单调的原木筷,常出现在各种场合——喜事用红筷子,丧事忌讳要白筷子。福州的脱胎技艺给漆箸的发展带去了极大的生命力,使其成为福州人餐桌的常客。漆箸在老福州的记忆中,就如同筷子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是难以抹去的存在。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每逢细雨霏霏,农民披蓑而作,不误农时;渔家戴蓑荡舟,渔歌不息,都大有一番融入自然的闲适。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蓑衣已经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不过,传统的蓑衣编织工艺并未消亡,福建南平政和县的张传象老人就用娴熟的技艺,留存下这份特殊的农耕情怀。
对于泉州人来说,自从有了打锡街,锡器就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了。它是日常居家的生活用品,也是重要的礼器、祭器。每当有闺女出嫁,嫁妆中也必须有锡器,而锡器的多少优劣,又直接关乎娘家的体面,关乎新嫁娘在婆家的地位。说起来似乎没有哪个地方像泉州这样,人们对锡器如此钟爱。
泉州竹编历史悠久,是出口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种之一。 泉州的竹编和海有着密切联系。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发达,先进的中原农耕技术及竹编文化,随中原移民大量涌入泉州,竹编行业也随着兴旺。渔民们用竹编的鱼篓收获大海的馈赠,而竹编的船帆助力他们向大海更远处探索神奇。
软木画以它精雕巧工、妙造自然的独步功夫,被盛情赞之以“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在以榕树为图腾的福州城,老艺人将心中的情缘,透过这根根细致的榕须中流淌出来。三坊七巷中,透过那层层叠叠的屋瓦,水榭戏台上正上演着才子佳人的好戏。软木画都将它们一一浓缩在框屏之中。
晶莹夺目的珠拖、手包,华美大气的珠绣挂图……当珠光宝气与精工巧绣创意嫁接,当生活智慧与纯熟技艺完美融合,当针线穿起岁月,当古老遇见时尚,这,就是有百年历史的“厦门珠绣”。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结晶,珠绣有着悠久的历史。
民间绝活 全国绝无仅有的泉州十音铜锣是这么锻制出来的。一管演奏南音的洞箫,演奏者吹一个音,民间大师便可在一个没有调音的小铜锣上锤打、琢磨,使铜锣发出与洞箫一样的音高,十音十面铜锣。中国能制造铜乐器的人不少,但却很少人能根据不同音高打制出与之相应的铜乐器。
在福建,有一种工艺被外国人称为“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人间瑰宝”。它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陶瓷合称中国工艺三宝,它是什么呢?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完成需要经过多少工序?我们图中的工序又叫什么呢?[呵呵]福建文化脑洞大开时间到。
蒲氏原为阿拉伯商人后裔,于唐朝来到泉州经营香料生意,盛极一时。1973年,泉州后渚港发掘出土的宋代古船中,有2000多公斤的香料,就是当时蒲氏生产篾香的主要原料。蒲氏篾香制作分沾水上黏、上香料、抡香、切香、晒干及包装几大步骤。 虽然现代机械的使用提高了制香的效率,但有些乐趣只有古法制香才能体会到。
这是一种奇特的民间传统工艺,远看时,像是画纸上笼罩着一层飘渺的烟雾,如临仙境般,就像永春四季薄雾笼罩的气候一样。可是你如果走近观察它的话,却又是另一番样子,像是由各种颜色的方格有规律地堆叠而成,呈现出“隔帘观月,雾里看花,纱前看人”的朦胧美。这就是名闻天下的永春纸织画。
《辞海》载:湛卢山位于福建北部松溪县境内,山高岭峻,四季雾凝,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铸剑处,遂以剑名山。历史上湛卢剑的真面目,如今只能从想象里得知。不过松溪湛卢山下的现代铸剑人,经过几代的努力,已成功让湛卢剑复活。如今的湛卢宝剑,采用高级的钢铁打磨而成,据说一次可砍穿21片古铜钱,其锋利程度同样不可小觑。尽管已是工业化生产的时代,但湛卢宝剑的制作,仍保留了很多人工的因素。当地人介绍,铸一把好剑,需经过锻、锉、刻、磨等十余道工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基本上,一把宝剑从开始铸造到成型,都需要花费老工人好几天的时间。更难为的是,剑面还需要反复打磨,一个人如果没有三到五年的时间,基本上没办法掌握这项技艺。而经过精选材料、精心锻制等程序制成的湛卢剑,还能弯曲到135度,随后又能灵活地弹回原状,不失宝剑风度。
漳浦剪纸早在唐宋时期就非常活跃,最初只是作为刺绣的底样,后来开始应用于结婚祭拜等活动。明清以后,漳浦剪纸艺术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浓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在中国民间艺术之林占有重要的位置,有“南剪”之称。 如今,漳浦已拥有老、中、青、少 近千人的作者。
漳绣,是极具闽南地域特点的民间艺术。据史料记载,漳绣是漳州织造史上三大著名工艺之一。 漳绣用彩色丝、金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发展至今,包含有木偶服饰、民俗用品、及绣画艺术。相较于当代时装行业,刺绣,无疑成为传统工艺纺织艺术。
柘荣,“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柘荣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借到柘荣踩点木拱廊桥之机,晚饭后,和靓妹编导们逛进了一间剪纸艺术工作室。里头展示作品的精美、秀丽和雅致是不是也让您啧啧称赞。
柘荣剪纸是一种福建宁德市的汉族民间艺术。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既承传了中原剪纸的写意、质朴、浑厚,又融合了南方剪纸的严谨、细腻、秀丽。这些民间巧女,她们得祖辈传授,八、九岁便学抠花样。习针作线。剪纸形式服从于民俗,或装饰窗户,或为饰嫁妆,覆盖于箱、笼、枕、被和坛口上,从婚嫁、小孩满月到大生大礼有着广泛的用途,长期以来深受群众的喜爱,其旺盛的生命力是来自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