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人自称“山哈”,意为山里的客人。畲族人生活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山岭丘地,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是华东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传说,畲族始祖忠勇王因平番护国有功,高辛帝把女儿三公主许配给他。忠勇王和三公主婚后生育三男一女。高辛帝赐广东潮州一带为其领地,并建祠凤凰山,赐盘、蓝、雷、钟四姓为一族。
畲族作为一个不断将荒野变良田的山地游耕民族,迁徙是必然的,迁徙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为隋唐和宋元阶段,后期为明、清两朝。畲民从发祥地——广东潮州凤凰山四散迁徙,从广东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迁徙后的畲族慢慢地安定下来,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状态,并且有了“雪峰寺”蓝文卿慷慨捐赠田产的传奇故事,以及宗族祠堂“种玉堂”的“蓝氏三杰”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畲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扮上,被称为“凤凰装”。 “凤凰装”是畲族凤凰崇拜的具体表现。作为凤凰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子的发型极具民族特色,同时将畲族女子不同年龄和婚姻状况划分得一目了然。福州罗源、连江县地区畲族妇女的头饰俗称“凤头髻”,宁德市福安地区的是“凤身髻”,宁德市的福鼎和霞浦一带的是“凤尾髻”。凤凰装的造型也因地域的不同,而异彩纷呈。罗源畲族妇女衣饰的花色都集中在衣领上,色彩组合多以红绿色为主,色彩红艳斑斓,工艺精细讲究。1975年,罗源畲族服装被国家民委定为“全国畲族代表装”。相比之下,宁德市霞浦县和福安地区一带畲族女装的颜色会素净很多。为了更好的保护畲族服装,有一群畲族人默默地坚守着,罗源县霍口乡福湖村蓝家大院的蓝伙仁、松山镇竹里村的兰曲钗、连江县小沧乡的蓝银珠、福安市康厝乡凤洋村的钟章生。虽然身份背景各有不同,但是每一个人都在为传承和保护畲族的服饰文化做着贡献。
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的“乌饭节”,家家户户都制作乌米饭,同时还聚集在一起盘歌对唱,故三月三又称为“对歌节”。
畲歌比较有代表性的“小说歌”、 “唉噜调”和“双音”。“小说歌”小说歌有故事情节和严谨的结构章法,人物以钟昌尧及其弟子雷国胜为线索;“唉噜调”其演唱技巧难以驾驭,而雷远姐是目前屈指可数掌握此技之人;“双音”是一种带有轮唱性质的二声部,一般由两人以上演唱,用假声来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歌项目传承人的雷美凤不但能唱上万首歌曲,同时也是“双音”的最佳演绎之人,她因此有了“畲歌女王”的称誉。
畲民对传统有一份保持固守,同样也勇于创新,在推广、传播畲族文化的过程中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连江县文化馆将传统的畲家歌曲、舞蹈和现代曲艺形式大胆融合,创作了畲歌说唱节目《“山哈”结婚难离哩》;而宁德市歌舞团通过对畲族宗教仪式和日常劳动的研究,提炼出一系列有着畲族元素的指法和动作。
畲族自古以来就有练拳习武的习惯,各村设馆习艺,农忙务农,农闲习武,练武之风颇盛,历经千百年而不衰。畲族武术分为拳术和棍术两种。拳种和棍术流派繁多,最为流行最具特点的是畲家拳和打柴棒。
畲家拳,流行于福建福安县颇负盛名的“武术之乡”的金斗洋畲村。据传,它与南少林武术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因此具有步稳势烈、发力短猛、擅用手法、门户防守严谨的南拳特点,更兼有本族流传下来的套路简短精炼,结构紧凑,招招实用的特点。畲家拳非常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有“练拳加练功,胜过孙悟空”的说法。
“打柴棒”,又称“盘柴槌”,是流行于闽东畲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棒术。由于使用的“柴棒”长短不一、功用不同,“打柴棒”,又分为两种:一种棒长1.2丈,一人耍弄,有攻有拦,叫“中拦”;一种棒长0.7丈,两人对打,互相攻防盘击,叫“盘杖槌”,也称“齐眉杖”。棒术的路数花样繁多,有三步进、三步退、四步半、五步跳、七步、九步、猴子翻身、双头槌、公牛转栏、金鸡啄米、老蛇吐吞、天观地测等。
畲医具有专科性强的特点,多数畲医都擅长运用单验方、秘方治疗某种疾病。如擅长儿科的钟玉履、妇科疾病的雷伏梅和治疗瘰疬的钟清等。而畲药的特点是“土、简、灵”,“土”是指以当地百草为来源,就地取材;“简”是指方法简单方便;“灵”是指效果灵验。福安市成立畲医药研究中心,在钟隐芳的牵头下,先后建立了7个畲药种植与研发生产基地,建成畲药生态园,为畲民带来经济上的创收。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畲族民间传统盛大节日——“乌饭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做乌米饭,合家共餐彼此馈赠。钟伏谢是闽东地区乌米饭制作的传承人,乌米饭的由来、制作和吃法,对于他来说再熟悉不过。
乌米饭齐名的另一道畲族美食——菅叶粽,同样也深受畲族人民喜爱。位于福安市穆阳乡溪塔村的雷宝玉是村子里最擅长制作菅叶粽的人,通过她对侄女的传授,将菅叶粽的制作工序进行一一介绍。 畲族人过节的时候,还有家里来了客人要吃糍粑,取时(糍)来运转的美好寓意。畲民吃糍粑时还会引用茶水,不仅解腻,更生津润喉。畲民自古就有饮茶的习惯,如今,闽东部分地区的畲族村落依然保持传统古老的制茶工艺,如宁德市蕉城区猴盾村的雷自钗,而位于千里之外闽南地区官畲村的蓝大水,他们已经运用全新的方法制作茶叶。两种制作手法各有千秋,滋味各不相同。除了茶,畲民平日里最常饮用的就是酒了,这种酒因为添加了畲药,所以显得更加独特。雷长菊,一个为酿酒而生的人,她不计成本不为盈利,只是为了内心的一份信念,每一道工序都必须经过她的严格把关,将畲药酒做到极致。
千百年来,畲族人民历经磨难,用坚韧、勤劳打造自己的家园;用善良无畏面对生活的风雨;用聪明才智创造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 不同身份背景的畲族人,无论他清贫还是富有,年迈还是稚嫩,都用最虔诚的心呵护,让母亲永远风姿绰约。
蓝兴佺——上水村畲族花斗笠编织传承人,是目前唯一能完整编织传统畲族花斗笠的老艺人。由于工艺繁杂制作不易,现在的花斗笠多作为陪嫁之物,被视为珍品。
十多年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村民对文物保护意识却很淡薄,导致文物流失严重。溪南镇半月里的文化协官员雷其松决定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十几年中,为保护收集古物,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代价。而福安市康厝乡凤洋村文化站站长钟伏龙,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份畲族特有的记忆,30年间,跑遍了上百个畲村,参与婚礼、巫师道场、丧礼等上百场次,搜集、记录全靠耳听、笔记,花去所有业余时间,已分类整理素材300余万字。“畲为吾本,业通天下。”
福安市畲业集团的董事长钟奶祥同样为传承畲族文化殚精竭虑。他依托强大的设计团队,将畲族元素的丝丝缕缕融入集团商品的每一个细节,让畲族元素焕发新的光彩。
作为畲族人,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中心小学钟副校长对本民族怀有深厚的感情,有意识地将畲文化传承教育融入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将畲族文化习俗通过游戏和讲解,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对传统的理解不再是局限在彩色图片上。